一、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加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六、简述课程标准及其内容
1、课程标准是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与考试的依据。
2、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七、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能力,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八、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十、上好课的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十一、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背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十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十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识记。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深度。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十五、创造性地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
(2)自我设计训练
(3)头脑风暴训练
十六、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十七、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事实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十八、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十九、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4)情绪具有清净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感多是外显性和冲动型,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二十、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二十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4)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二十二、促进中学师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别
二十三、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十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的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二十五、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二十六、培育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领导。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十七、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战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